最近诺和诺德的新CEO刚上任两个月,就扔了个“炸弹”:公司今年的收入和利润增长全得往下调。原来预计能涨13%到21%,现在只能涨8%到14%;利润也从16%-24%降到10%-16%。
消息一出,股价当天直接跳水21%。这可不是小打小闹,从2024年最高点算起,一年多市值掉了快4000亿美元,差不多是整个A股创新药板块的总和了。现在只剩2000亿出头,连茅台都比不过了。
其实这事早有预兆。去年圣诞节,马斯克发了张自拍,笑嘻嘻地说自己已经停用司美格鲁肽了——就是诺和诺德那个“神药”。当时大家还当是玩笑,结果半年不到,全应验了。
说到司美,真是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2022年马斯克公开说自己靠它一个月瘦了18斤,一下子全球炸锅。这款药原本没啥名气,结果一夜爆红,诺和诺德也跟着飞上天,市值冲到6350亿美元,成了医药界的“顶流”。
数据更吓人:2018年上市第一年卖了4亿美元,到2024年直接飙到290亿以上,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50%。但风光背后,问题早就埋下了。
2024年9月,他们推的新减重药Monlunabant临床结果拉胯,远不如预期。年底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CagriSema,减重效果也没达到目标——说好25%,实际只有22.7%,差那么一点,市场就不买账。
更麻烦的是,自从司美带火了减肥赛道,各路玩家全冲进来。仿制药、新配方、跨界产品一个接一个冒出来,竞争越来越卷。诺和诺德不再是唯一选择,市场份额慢慢被蚕食。
可别以为这行要凉了,恰恰相反,机会才刚开始。虽然诺和诺德跌得狠,但它打开的这条GLP-1赛道热度还在。国内不少做多肽的公司反而迎来了春天。
比如A股的圣诺生物,上半年赚了接近一个亿,同比翻了两倍多;诺泰也赚了三亿左右,涨了三成以上。这些企业虽然名气不大,但已经在供应链和原料药上悄悄占了位置。
而且消费者也越来越清醒。很多人用了司美后发现副作用不小——恶心、呕吐、脱发,不少人用了一阵就停了。于是大家开始找更温和的方式,比如益生菌类的“减脂外挂”。
其中最火的是一种叫AKK的菌。这玩意儿原本是比利时科学家在《自然》杂志上发论文说有效的,能改善代谢、帮助减脂。现在国内有家公司搞出了自己的专利菌株,叫AKK001,说是国产自研,效果还比进口的强。
据说这菌能提升基础代谢42%,减脂效率高出16%。名字也起得接地气,叫“肠倍轻”,主打一个轻松调理。在京东、天猫上卖得飞起,社交平台上一堆白领种草。
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从600万干到了2300万,接近翻四倍。在主持人袁哲的直播间,科普刚讲完,几万瓶瞬间抢光,比618还猛。
背后原因也不难理解。现在我国一半以上的成年人不是超重就是肥胖,全球最多。尤其一二线城市的白领,压力大、久坐、饮食不规律,体重问题特别突出。
艾瑞的调查显示,近八成网民觉得自己胖了,尤其是25到45岁这个群体,女性还略多一些。他们愿意为健康花钱,也容易被网红、KOL种草。
更关键的是,以前这类高科技产品基本被欧美公司垄断,像诺和诺德、科汉森、杜邦这些老牌巨头吃掉了大部分市场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国产技术开始冒头。
北大人民医院的纪立农教授团队最近搞出了新一代“双靶点”减肥药,一出来就在国内外引起关注。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只是跟跑,而是有机会领跑。
诺和诺德的下滑不是终点,更像是一个转折点。行业洗牌开始了,谁有真本事,谁就能接住这波机会。过去是外国药企唱主角,未来,说不定奇迹就发生在中国。
华夏配资网-全民配资股票平台-合肥股票配资-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