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亚楼上将是新中国空军的首任司令员,为空军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他的贡献可谓不遗余力,尤其是在空军建设方面,他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六个字:“高标准,严要求”。
俗话说:“人无完人,金无足赤。”即使是再出色的人,也难免有缺陷,刘亚楼同样不例外。他本是政工出身的干部,理论上应以理服人,就如同罗荣桓元帅那样。然而,刘亚楼却以性格火爆而闻名,是一位有名的“肝火王”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他在东北野战军担任参谋长,许多人对他感到“害怕”。在辽沈战役中,锦州攻坚战时,第八纵队因失误遭到他严厉斥责,直至现在仍为下属们津津乐道。他的领导风格让人又敬佩又畏惧,然而,没有理由的怒火并非无缘无故。军中若未能真正贯彻东总的命令,便会引发他的愤怒。可在干部管理方面,不能忽视下属的面子,有时问题并非下级不能执行。
脾气火爆不仅让他对他人的伤害显而易见,也可能导致他自己健康的恶化。1965年,刘亚楼因肝癌去世,难道与他的性格没有关联?常言道:“气大伤身,损及肝脾”,这对健康实在无益。
展开剩余70%自空军组建以来,领导班子逐渐壮大,从起初的三位领导人扩展到十多人,如刘亚楼、刘震、吴法宪、成钧、王秉璋、曹里怀、谭家述、王辉球、常乾坤和徐深吉等。这些人物共同推动了空军的发展,形成了强大的领导网络。
刘亚楼是一位永不甘于落后的领军人物,他全力以赴希望将空军建设得井井有条,每日工作时长常超过十小时。他坚决推崇“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”的战略,虽然重视政治工作,但在实际推进中,有时难免出现“一言堂”的现象。
参与他工作的吴法宪,跟随刘亚楼长达15年,对其工作能力深表认可。事实上,吴法宪的司令员职务正是刘亚楼在生前推荐给林总的。作为战友,吴法宪在回忆录中客观评价刘亚楼,指出他的缺点:方法和态度往往简单粗暴,缺乏对他人的尊重,这种方式影响了上下级关系,尤其表现在对几位副司令员的毫不留情的批评上。
1959年,在选择总参谋长时,有人建议刘亚楼,毛主席称其能力突出,但也指出他与周围同事团结的能力欠缺。从这一角度来看,他的性格适合处理局部事务,但对整体管理能力产生了负面效应。
这一性格的形成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,还受到后天环境的熏陶。苏联军队实施“一长制”,并没有设立政委制度,所有决策皆由“长”一人说了算。在苏联工作多年后,虽然刘亚楼已成为参谋长,但他无法完全不受这样的体制影响。政委吴法宪在这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,其他人的意见不得不以委婉的形式传达,让他稍有警觉。
1964年,刘亚楼访问越南后,空军党委召开常务会议,由政委吴法宪主持,会上常委们对刘亚楼提出了不少意见。这场会议历时较长,吴法宪懂得刘亚楼的工作风格,因此只能选择让在场的每个人如释重负地表达出来。会议结束后,吴法宪将常委们的意见转达给刘亚楼,告知他希望他日后能够更加注意对待下属的态度,例如批评不应过于尖锐、言辞应更为温和,以此避免影响团队团结。
然而,一个人的性格变化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。此时,刘亚楼的身体状况也开始变得不太理想。1965年,他被迫停止工作,专心养病,可这一切已然为时已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夏配资网-全民配资股票平台-合肥股票配资-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