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来源:网络信息整理汇编。
责编 | 贾宁 排版 | 拾零
第 9107 篇深度好文:3075 字 | 8 分钟阅读
思维方式
笔记君说:
8 月 4 日,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逝世,终年 95 岁。
他是胡适的学生,也是王小波的老师。
他刚出生就是一位残疾人,由于先天肌肉萎缩导致手脚内翻,需要用拐杖才能走路。
但是身体的残缺没有让他向这个世界屈服,他著作等身,影响了几代人。
阅读就是最深的悼念,思考便是最好的传承。
今天,就让我们重温许倬云先生留给我们的金句和著作,以为缅怀。
一、许倬云先生留给我们的思考
1. 关于历史
"知道自己"这一点,才是"以史为鉴"的真义。作为个人,没有人在患健忘症之后,还能清楚理性地处理日常事务。而作为整体的人群,却往往以为只是活在今天,何必知道过去。历史的知识,即是治疗集体健忘症的药方。
从一个人看他的时代,他的悲欢离合多少是他自己负责任,多少不是他的责任。绝大多数的悲剧不是他的责任,都是牺牲品。
大江大海抚养我们,也提醒我们:凡事看长远,别被眼前一浪吓退。
没有不可改的历史命运,历史只能永远追寻、矫正和改进。
历史不只是外在知识的整合,历史是大群知识丛之中最贴近人的部分。
历史不在乎你的身高,只在乎你的视野。
我的历史观,个人的地位最小,最短的是人,比人稍微长一点的是政治,比政治稍微长一点的是经济,比经济稍微长一点的是社会,时段最长的是文化,更长的是自然。
2. 关于自我
安顿自己更要紧的是:人不可能所有欲望都达到,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,做不到的梦。
保持一份清明,保持良心的独立性——这是面对滔天大浪时的救命锚。
混日子并不叫人快乐,因为你没有成就感;最高贵的心灵,最能知足自满。
你面对世界的不断改变,要理解它是如何改变的,改变的方向是往哪里走。能预料它会发生什么,你就不会惶恐。
通识教育所倡导的共同之处,在于对知识的尊重,对学问的诚恳与诚实。
现代人成了检索机器而非思考者,文化被舞台化、导演化——这是最大的精神危机。
这一辈子,"完整的人"这四个字是你的责任。保持你的完整,不屈服、不腐化、不猥琐。
各位的身体里都有一个自己,这个自己是最宝贵的东西。在你二三十岁的时候,要寻找自我,不要糟蹋它。第一,不要被欲望糟蹋;第二,不要被自怜糟蹋。
打造好自己的内心,不再追求短暂的高兴的"快",不再追求短暂的虚荣的"乐"。
人生什么最重要?第一是存在,第二是尊严。
你也不要说自己明天怎么样、后天怎么样,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不错了。
你是什么样的人,就有什么样的人生。
忠恕之道,不外乎是将心比心。我们安自己的心,如果能 兼修忠恕之道,两方面都做到的话,这才是"安己"。
这个世界上,唯一不会改变的事实,就是我们经常不得不改变。
你不要管别人的期望,也不要期盼有一天天降百万财富给 你。降给你一个乐趣,降给你心安,这是上天给你的最好的礼物。
惊涛骇浪是人生不免,但惊涛骇浪,第一不能慌张,第二不能放弃。
你是顶天立地的人,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改变,因你的不在而缺憾。
3. 关于教育
人受教育的功能,不仅是换得吃饭工具,更要养成远见,超越你未见。
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对知识的尊重、对学问的诚恳——不黠不贪,也不自满自足。
读"社会"这本大书,比读几本教科书更重要。往里走是修己,往外看是安人。
读书不是为了学位,读书是为了获得一种判断世界的能力。有了这种能力,人就能看见环境,懂得环境。
为了做一日和尚,总得尽一日钟的责任,因此来者不拒,有人愿意听,我就尽力交流。毕竟,我们都是知识链的一个环节,这一长链,不能在我手上断线。
随时准备面对新的问题来的时候,有新的思考方式去处理它。我不会总是用同一套思考方式处理过去一直面临的问题,我会尝试新的角度,又每天学一些新的东西,每天对一些过去的思考方式有质疑之处,这个是我养成的习惯。
我们做学术研究的人,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到了终点站,我们前面永远还有更长的路,更远的途径,更复杂的问题,等待我们去处理。
我们活在一个"快时代",但人心需要"慢思考"。
今天的教育,培养的是"工具人",而不是"完整的人"。
4. 关于文明
真正的自由,是胸襟开放——拿全人类走过的路,铺自己眼前的路。
小波浪可成大潮流,推动大家一天比一天进步——这是知识分子的使命。
我不担心 AI 超过人,我担心人忘了别人,把自己锁在盒子里。
我要从世界看中国,再从中国看世界。
我真正的归属,是历史上的、永远不停的中国。不是哪个点、哪个面,是一个文化体,那是我的中国。
我们今日正在江河入海之时,回顾数千年奔来的历史长流,那是个别的记忆;瞩望漫无止境的前景,那是大家应予合作缔造的未来。
现代社会最大的危机,是人不再思考。
二、许倬云先生留给我们的著作
1. 文明通史三部曲
《万古江河》
这本书以长江黄河为文明血脉,将五千年中国史划分为"中原 - 东亚 - 亚洲 - 世界"四阶段,打破帝王将相叙事传统,聚焦平民生活、技术革新与文化融合。
书中提出"文明三核心区"理论(黄河流域礼制、长江流域技术、南岭云贵贸易),揭示了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。清华大学将其随录取通知书寄送新生,被誉为"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的启蒙经典"。
《说中国: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》
这本书剖析了"中国"作为政治 - 文化共同体的演变密码,提出中国靠"经济互通、族群容忍、人本哲学"三大纽带维系。书中对比了罗马排他性、英国殖民等级制,强调中国"进退自如的儒道互补精神"是文明延续的核心。
我们中国人,得意时不张狂,困顿时忍而不垮。许倬云自述这本书是在全球化的当下,中国需要重塑角色的时候,他"向同胞的交代"。
《世界何以至此》
许倬云晚年文明批判之作,指出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困境:资本主义异化、民主空心化、物质丰裕与精神荒芜的悖论。他在这本书里拒绝悲观,呼吁以东方包容性构建"第二个现代文明"。他说:"我们不应模仿病了的文明,而要找新出路。"
2. 专业史学研究
《西周史》
这本书以青铜器铭文与礼制分析为基础,揭示宗法制度如何通过"血缘 - 政治"双重纽带维系国家统一。首创了"权力代理亲族制"概念,解释周王室分封与地方自治的平衡机制,成为先秦制度史研究的典范。
《汉代农业》
这本书通过经济模型量化分析小农经济结构,指出精耕细作与家族协作是汉代农业革命的核心。书中论证"耕织结合"模式不仅保障社会稳定,更为儒学伦理提供物质基础,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新范式。
《中国古代社会史论》
这本书对《左传》记载的 2000 多个人物进行研究,分析了春秋时期贵族阶层流动情况,打破了"世袭僵化"刻板印象。该方法论被誉为"将社会学注入传统史学的革命"。
3. 大众史学与人生思考
《往里走,安顿自己》
这本书是许倬云在九旬病榻上的心灵对话录,提出"生命意义在于向内的建立"。呼吁在焦虑时代"不被欲望糟蹋,不被自怜腐蚀",通过磨砺内心获得定力:"如匠人磨刀,使心更光亮干净"。被称为青年应对内耗的精神指南。
《从历史看管理》
许倬云把两千年治国术转化为现代管理智慧,提出"公司必垮,行业永存"的洞见。他说企业就像一个个朝代,衰亡是因为制度僵化而非个体失效。在这本书里,他强调管理需"顺势求和"而非"克敌求胜"。这个系列讲座影响两岸商界长达数十年。
《经纬华夏》
这本书是 93 岁的许倬云以"经"(时间)"纬"(空间)编织的文明遗嘱,誓言"天地之间应该有如此的中国"。书中融入了他的战时记忆与漂泊之痛,最终落点于"文化中国"的永恒归属:"我的中国里有孔子、杜甫、王阳明……"
结语
许先生曾以"江河入海"比喻文明归宿,如今,他的生命也汇入了历史长河。
匹兹堡书斋的灯光已熄灭,但《万古江河》的涛声未息,《往里走》的叮咛犹在耳畔。
先生临终前仍在追问"世界何以至此",这份答案也许就藏在他留给我们青年人的箴言里:"往里走,安顿自己,然后点亮他人。"
这盏心灯,光照千古。
好文阅读推荐:
分享、点赞、在看,3 连 3 连!
华夏配资网-全民配资股票平台-合肥股票配资-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