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这一辈子,一定要想明白一个问题:你到底想要什么?你为什么而奋斗、而争取?争不到,怎么办,如何度过充满遗憾的余生?
一定要认识到,如果你没有那个命,不管怎么努力,也未必能争得到。
尤其是,在你费尽心思去争,最后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时,一定要学会释然。
如果你一直耿耿于怀,甚至愤愤不平,恐怕也不会有好的结果。
《资治通鉴》中,刘肥的三个儿子的结局,可以说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。
刘肥本与世无争,但是,13 个儿子中,有三个非常知名的儿子,却是雄心勃勃,甚至想要问鼎皇帝的宝座。
可惜,争,未必能争到,刘肥这三个儿子的结局,令人唏嘘!
公元前 177 年五月,匈奴右贤王率领军队侵占了汉朝黄河南岸的大片土地,烧杀掳掠,无恶不作。
汉文帝果断命令丞相灌婴,调动八万五千车骑前往高奴,攻打匈奴右贤王。
同时,又让中尉带兵驻扎长安。
最终,右贤王逃跑,远离边塞。
汉文帝从甘泉来到高奴,顺道到达太原,与昔日的一些臣子见面,并给予他们赏赐,在太原游玩了十多天。
由于信息传递不畅,汉文帝在太原游玩时,并不知道汉朝内部又发生了一件大事——济北王刘兴居(刘肥三子)起兵造反了。
刘兴居得知汉文帝亲临太原,以皇帝的身份统帅大军。
他认为,汉文帝亲自出征匈奴,正是一个可乘之机,于是便发兵造反。
而当汉文帝得知刘兴居竟然起兵叛乱后,立刻下诏命令丞相和原本准备出击匈奴的军队全部返回长安,同时部署兵力,准备平定刘兴居的叛乱。
七月,汉文帝从太原返回长安,下令发布诏书,告知济北境内的官吏和百姓:凡是在朝廷大军到达之前主动归顺,并率军献城投降的,一律宽恕,恢复原有的职位、官职和爵位。即便是追随刘兴居参与谋反的人,只要归降朝廷,也可以免除罪责。
汉文帝一方面让军队严密防备,一方面发布赦免诏书,安抚人心。
到了八月,济北王刘兴居兵败自杀。
大势不在,逆势而为,能成事才怪!
居然咱们普通人都知道大势不在,刘兴居也不可能看不出来,至少他身边的人也应该看出来。
那么,刘兴居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?
不得不说,这正是刘肥三个儿子的命运归宿。
最初,在公元前 180 年诛灭吕氏的时候,齐王刘襄首先率军讨伐吕氏,号召天下诸侯,可以说带动了反吕的浪潮。
朱虚侯刘章则在长安,作为周勃的先锋,率领士兵清剿吕氏子弟。
而刘兴居在汉文帝被确认为皇帝后,主动为汉文帝清理宫廷中的闲杂人等。
可以说,这三兄弟在汉文帝登基前后都曾立下功劳,但是,最终三人却相继离世。
公元前 179 年,汉文帝即位的第二年,刘襄便因病去世。
公元前 178 年,汉文帝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,刘兴居为济北王。
然而,公元前 177 年 4 月,刘章去世。同年 5 月,刘兴居起兵造反,到了 8 月便兵败自杀。
这便是刘肥三个儿子的最终结局。
为什么会闹到如此地步?
在诛杀吕氏的过程中,朱虚侯刘章在重臣中功劳最大。
大臣们(大概就是陈平、周勃这帮老狐狸)曾许诺将赵地全部封给刘章,同时将梁地封给他的弟弟刘兴居,也让他封王。
然而,汉文帝即位后,听闻刘章和刘兴居曾打算拥立他们的兄长刘襄为帝,因此故意打压两人的功劳。
直到汉文帝为自己的儿子分封时,才从齐国划出城阳、济北两郡,分别封刘章为城阳王,刘兴居为济北王。
一郡之王,而赵地封王、梁地封王,这可是差了好多倍了!
刘章或许觉得自己功劳巨大,却被如此对待,所以在短时间内抑郁而终。
刘兴居也自认为失去了应有的厚望之位,心中颇为不满,整日怨声载道。
因此,他趁汉文帝亲临太原跟匈奴作战,认为有机可乘,便起兵造反,最终兵败自杀。
这便是三兄弟的结局,短短三年左右,刘襄、刘章、刘兴居,刘肥的这三个儿子,都带着愤懑、遗憾离开人世。
汉文帝并没有因为刘襄想称帝而出对付他,也没有因为刘章、刘兴居试图拥立刘襄为帝而赶尽杀绝,反而赐予他们一郡之地,封他们为王。
从某种程度上说,汉文帝这已经算是相当宽厚了。
但是,话又说回来,自己折腾半天,却让他人坐享其成,心中难免愤懑不平。
刘襄、刘章郁郁而终,刘兴居忍不下这口气,选择起兵造反,最终落得兵败自杀的下场。
说到底,很多时候,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。
你奋斗了,努力了,如果依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,一定要学会释然。
千万不要跟自己过不去,不要陷入无谓的内耗。
刘肥这三个儿子的结局告诉我们:
1,当执念撞上不可抗的命运,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囚笼!
2,不要逆势而为,能力配不上野心,学会放下和释然,才是生命必然的归宿!
3,不是所有执念,都值得付尽余生,坦然面对求而不得,这就是人生的修行!
你觉得是这样吗?
观看更多《资治通鉴》解读内容,欢迎订阅我的专栏,为你解读《资治通鉴》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。(点账号头像,进入主页可见)
煮酒论英雄,读史通谋略。
关注我,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。
华夏配资网-全民配资股票平台-合肥股票配资-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